#城市出行#香港股票杠杆
70年交通工具的变迁
01
六七十年代的自行车
妈妈的相册里有一张上世纪60年代初的照片,是妈妈的二姑结婚时的照片,她嫁到了北京。寄回的结婚照是在一家照相馆里照的,新娘和新郎都站立着,中间是一辆自行车。我搞不清自行车是照相馆里的道具,还是幸福的新人他们推去的?
这张照片至今还存在母亲的影集里。在六七十年代的中国,一辆自行车在人们心目中的价值和现在的宝马相似,骑着一辆自行车出门,那是特别展扬的一件事。大部分人都只能步行,马路上能看到的几辆汽车都是单位运输队的,小吉普车则是领导坐的。在农村,能在走路时遇到马车让车老板捎一段也是一件省不少脚力的高兴事。
图| 70年代,邮递员骑着自行车在田间地头办理邮件
展开剩余84%图| 70年代,运送知识青年下乡的大卡车和大客车
图| 70年代,沙土公路上行驶的吉普车
02
八十年代的摩托车
80年代趁着改革开放的春风,老百姓的生活开始发生变化,收入的提升直接影响到交通工具的变化,从追自行车进步到“私家车”——摩托车!骑上的感觉真是一踩油门,走路带风。
而我最羡慕的是院子里、胡同小巷口、街边树荫下曾停靠过的那么一辆沾满泥尘、显得威风又沧桑的挎斗摩托。外表粗犷,散发着硬汉气息的它,曾作为不少单位的公用车流行于大街小巷,非常拉风。
穿一套制服,戴一顶大檐帽,胯下摩托车那么一“嘟嘟”,绝对是女孩子争相想嫁的对象。
图| 80年代,县环保监察人员骑着挎斗摩托在工作
图| 80年代,庄河百货大楼繁华区的路口
03
九十年代的小轿车是身份象征
上世纪90年代,私人小汽车对于庄河人来说还是稀奇物,要是谁家里能买得起一辆小轿车,那简直就是光宗耀祖的大事。手拿砖头一样厚的大哥大,从小轿车上下来,绝对是身份的象征。
家里有一个亲戚是养虾的,属于先富起来的那一批人,过年的时候,当看到他们一家从小轿车上下来,简直觉得他们家好像我看的港台片里的富豪。
当时爸爸说,亲戚家开的车叫桑塔纳,爸爸的每月工资在300元左右,这一辆车就要将近20万的价格,在那个还提倡万元户的时代确实是天文数字。
能坐小汽车的不是当官就是当老板。夏利、捷达、桑塔纳,这些名词也成了一代人的汽车启蒙。
图| 90年代的桑塔纳
04
千禧年代私家车走入中产家庭
因为收入的提升,和汽车价格的下降,庄河人买车的逐渐多起来,除了做生意的,很多公务员也成为买车的主流。
就像曾经担任过交警大队长的王大队在2007年的文章中所说:
“凯美瑞”、“君威”、“宝来”、“伊兰特”、“中华世纪星”、“尊驰”等,开这些中低档车的,大多数是教师和医生。2006年交警连开三个小号段(每段1000个小号),大多是这部分人上的牌。
作为交警,最令我们感叹的是:去年这个人还大钱没有二吊,满街乱跑,有的甚至鼻涕嘴歪,怎么今年再相见,就开上新的“奥迪”、“本田”呢?一打听,养海参发了,养蚬子发了,而且眼中满是自信,见了我们警察,格外的趾高气扬,鼻涕也没有了,嘴也不歪了,“大哥”也不一迭声地叫了,笔挺的西装,耀眼的领带,连伸出的手也很矜持,只那么淡淡的一握……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耶!
图|2008年,妇幼保健院前的汽车
图| 2009年,新天地前的婚车
05
现在的私家车只是代步工具
现在,家用汽车不管在城市还是乡村,都是寻常百姓家的代步工具。20年前你会开车,会让人觉得惊讶,20年后,你不会开车会让人觉得惊讶。
90年代,小轿车是国家为局级干部配备的交通工具,普通老百姓就连搭乘出租车也是件稀罕事,谁会想到现在一个小城镇,庄河的街头,千万、百万的豪车也可以经常看到,家家户户出行都以车代步,庄河的机动车保有量直接过百万。早起的大众出行从自行车大军变成以私家车后来居上,出行高峰时主干道塞车已经司空见惯。
70年交通的工具变迁,小细节,大时代。这个“时间轴”里交通方式的变化选择,是人们的生活的变迁,也在不经意间见证了庄河交通的发展。
图| 同款车的车友相约同去郊游
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“天南地北庄河人”(ID:TNDB-zhuangheren)
著作权归作者所有,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香港股票杠杆,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发布于:天津市